栏目分类
你的位置:正规股票配资平台_正规股票配资开户_正规股票配资平台 > 正规股票配资平台 > 正规股票配资平台
怎么动用股票杠杆 教育适配进行时:当高校专业遇上产业变革 怎样同频共振?
发布日期:2025-04-13 23:07 点击次数:154
提升教育有效供给与供需精准适配怎么动用股票杠杆,是当前教育系统的紧迫任务。
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持续增长,从2022年起连续三年突破千万,已成为我国城镇新增就业绝对主体。但高校毕业生就业规模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亟需以产业端人才需求为牵引,优化调整学科专业设置。
例如,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的招生情况就呈现出新的变化趋势。近日公布的《清华大学2025年土木工程系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入围复试名单公示》显示,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2025年共有4个专业招收硕士生,其中土木工程、土木水利两个专业分别招生2人、1人,也分别只有2人、1人等额进入复试,最高分仅343分;交通运输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两个专业则无人进入复试。
这一现象与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发展阶段密切相关。随着国家基建和城市化建设进入相对成熟期,劳动力市场对土木类专业的人才需求逐渐减少,为适应这一变化,部分高校已经撤销了土木类本科专业。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专门对“完善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配机制”进行部署,提出“超前布局、动态调整学科专业”“加快构建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等。
近日,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以促进供需适配为导向动态调整高等教育专业和资源结构布局。
“预计今后十年高校毕业生总量还会持续增长。破解社会需求真实性、教育供给有效性、供需适配精准性的问题,成为当前教育系统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性问题。”教育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司负责人表示。
图片来源:新华社
专业设置主动对接科技发展
调整本科专业设置,力度逐年加大。
2023年,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提出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新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淘汰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生邬正阳等人梳理发现,2014年~2024年,我国普通高校本科专业布点总数、新增数、撤销和停招专业的年均调整幅度约为5%,专业调整近2.8万个,专业调整力度足够大、频次足够高、数量足够多。
特别是《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4年)》显示,全国普通高校增加、撤销、调整3389个专业点,数量为历年最多。
邬正阳等人梳理发现,2014年~2024年,我国共撤销5290个本科专业点,本科专业撤销主要发生在2018年以后。
其中,公共事业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行政管理和文化产业管理等管理类专业成为主要的撤销专业大类。2014年~2024年,公共事业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分别撤销114个,数量并列第一。
此外,新技术既冲击了传统专业,也冲击了曾经的“热门”专业。比如,信息与计算科学、交通运输、生物工程、工业设计、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等传统专业撤销数量比较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教育技术学等顺应信息技术发展而设置的专业也成为被撤销的对象。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马亮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实际上很多学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名不副实,名称是公共事业管理,实际上五花八门,不利于学科发展。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则受到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的影响,很多专业的培养体系还是大数据时代前的产物,和社会应用需求渐行渐远,没有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所以被取代是必然的。”马亮说。
《意见》提出,优化调整学科专业设置,主动对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组织地方和高校开展新设学科专业人才需求论证、存量学科专业就业状况评估。
湖南某高校教务处负责人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该校评价一个专业,主要根据省内此类专业布点数、生师比、近三年就业率、第一志愿录取率和专任教师队伍水平等核心指标。
“如果既保证不了高质量的生源和就业质量,又没有得到省级以上一流专业等政府支持,那么这个专业的招生计划,甚至未来存在的必要性都要经受挑战。”他说。
值得注意的是,教育部等五部门提出的“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并非终点,而是一个持续优化进程的开端。《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已明确提出“超前布局、动态调整学科专业”。
这种动态调整机制正是为了适应技术迭代对专业设置的敏捷性要求。比如,十多年前物联网专业风靡一时,最多时曾有三百多所高校新设了物联网专业,但有的高校从开设到取消仅仅经历了4年时间。这也说明,在产业快速变革的今天,任何专业设置都需要建立与时俱进的动态评估机制,以匹配行业发展的周期性规律。
产业与教育“双向奔赴”
3月29日,上海市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启动大会召开。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上海电力大学、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上海电机学院5所高校先行开展试点。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加快推进地方高校应用型转型。《意见》也提出,优化高校层次类型和区域布局,引导高校明确办学定位、分类特色发展。
专业设置是试点的重要内容。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把原有的9个学科性工科学院实质性重组整合为5个技术学部。2025级开始从按学科大类招生向按行业大类招生转变。
比如,将面向美丽健康产业的化妆品技术与工程、香料香精技术与工程和食品科学与工程合并为大类招生,将智能技术学部现有的17个专业停招、合并为11个专业,分成智能制造组和智能信息组实施招生。
本次改革试点从体制上改变学科专业设置内循环的决策流程,组建由对应行业产业主导的委员会,来自行业产业的委员人数不少于50%,且主任委员由行业产业资深专家担任。
上海电机学院首届应用型学科专业设置委员会的企业委员,就包括来自中国商飞、上海电气集团、发那科机器人、华大半导体、上海电气核电集团、上海能传电气等重点行业头部企业负责人。
“过去,高校的招生就业体制与市场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意见》多次出现了‘市场’这个关键词,就是要打破过去的体制,使就业工作更加符合市场化、社会化的需求。”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说。
在人才培养环节,上海电机学院已与上海智元新创技术有限公司、上海电机厂有限公司等几十家优质企业共建实验室和现场工程师工作站,让学生去研究、解决企业的真实问题。
上海电机学院将开展“四段式”校内外集中实践。学生大一开展1个月的工程训练和企业认知实习;大二在校内工厂开展2个月的综合实验和专业实践教学;大三起,学生进驻企业开展3个月的顶岗锻炼;大四驻企开展为期4个月的毕业设计。
2005年,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与上海申通地铁集团共同设立了全国首个培养城市轨道专业人才的本科学院。截至目前,已为长三角轨道交通行业输送人才3600余人,其中为上海申通地铁集团输送2300余人。
这个学院通过“主专业+微专业”课程体系培养复合型人才。比如,交通运输专业学生在完成基础课程后,可选择修读轨道交通供电、车站机电、大数据应用等微专业课程,并获得由校企共同颁发的微专业证书。
据悉,在试点中,校企共同开展专业规划,推动培养体系从“学科逻辑”向“产业逻辑”转变、培养方式从“标准化培养”向“定制化培养”转变,缩短人才供给的响应周期。
储朝晖表示怎么动用股票杠杆,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要让产业与教育“双向奔赴”。